海陵家长育儿感悟:幸福的孩子,都是家长陪出来的
幸福的孩子,都是家长陪出来的
海陵中学九(7)班周昊辰家长
陪伴孩子,是为人父母都有的经历。然而,不同的家庭,陪伴的效果却相差甚远,有些孩子甚至觉得父母的陪伴是一种制约。那么,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陪伴呢?结合平时和孩子相处的经历,我觉得,陪伴要分几步走。
一、陪伴,不是为了改变孩子
朋友的丈夫平时工作忙,和孩子相处时间比较少,唯有周末或假期的时间在家陪陪孩子。可是,在这短短的相处时间里,爸爸总觉得儿子被妈妈惯得没规矩,一会嫌孩子没有礼貌,一会批评他太过懒散......儿子正值青春期,面对爸爸这种不留情面的指责,变得非常敏感、易怒。妈妈夹在中间十分无奈:“为什么好好的陪伴,变成了伤害?”
其实,这位爸爸犯了一个最常见的错误,那就是陪伴孩子的时候,要么督促学习,要么唠叨说教,总想着改变、纠正对方,结果把孩子的心越推越远。就像手中紧握的沙子,握得越紧,沙子反而流失得越快。
青春期的孩子,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,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,遇到问题有了自己思考的方式。这时候,家长如果还像孩子小时候一样,用唠叨、情感绑架、愤怒发火的方式来陪伴孩子,结果只会适得其反。除了原则性问题,家长们都可以抓大放小,多给孩子一点自由的空间,用尊重和理解获得孩子的信任。
二、陪伴,一起做喜欢的事情
钱钟书的女儿钱瑗曾在一篇名为《爸爸逗我玩》的文章中提到:爸爸钱钟书童心未泯,用墨笔在女儿钱瑗脸上画胡子,在肚皮上画鬼脸。他经常编顺口溜,为她起绰号,以“猪噘嘴、牛撞头、蟹吐沫、蛙凸肚、红猢狲”等形象的称呼来戏弄她。陪着女儿玩各种各样的稀奇古怪的游戏。读这段文字,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都是暖暖的亲情,这样的钱瑗无疑是幸福的。像钱钟书先生这样的“孩子王”,往往最受孩子欢迎,因为他们走进了孩子的世界,理解并尊重孩子的童真。
有的家长会说,我的孩子就喜欢打游戏,难道我要陪着他一起打游戏?其实,孩子的爱好也是需要观察和引导的。我的孩子上幼儿园时,我发现他对拼搭积木特别感兴趣,于是,我尝试用硬纸板剪出汉字和拼音字的部件,让他自己尝试拼起来。在这样的引导和陪伴下,孩子对识字产生了很大的兴趣,良性循环下,他对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。
孩子们的世界,充满了大人不屑一顾的幼稚和天真,我们一定要学会尊重,并且愿意花时间去陪孩子探索,把自己当成孩子,多陪孩子做一些他们喜欢的事情,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。
三、陪伴,要有全情的投入
很多家长常常陷入一个误区,觉得和孩子待在一起就是在陪孩子。于是,在商场里,饭店里,常常可以看到一只手拉着孩子,另一只手握着手机目不转睛地看着的家长。周末我带着孩子一起去图书馆,很多看书的孩子旁边,都有一个刷着视频的家长。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调查:父母在实际陪伴孩子时,并非全情投入。47.6%的家长会“兼职”做家务,38.4%的家长会经常“看朋友圈、刷微博”,49%的家长在陪伴时从不参与孩子正在做的事,而是选择旁观或忙自己的事,使亲子陪伴流于“形式陪伴”。
没有回应的陪伴,孩子感受到的是孤单、冷漠以及被拒绝感,久而久之,孩子觉得父母并不在乎自己,然后开始自我怀疑,是不是我不够好,不值得被爸爸妈妈在意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同父母在一起,但依然会感受到孤单的根本原因。
因此,当我和孩子一起出门旅行时,我们会一起查资料,了解目的地,旅行的过程才能是有效陪伴。当我和孩子一起去图书馆时,我会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陪在孩子身边,并且会在恰当的时候和孩子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。当孩子因为考试的失手情绪低落时,一份小小的甜品,几句鼓励的话语,几段中肯的建议,远比狂风暴雨来得有用。
高质量的陪伴,不在于时长,在于是否耐心,是否走心,是否把孩子看在眼里,想在心里。正如儿童行为心理学家戈登·诺伊费尔德所说:每个人都不是孤岛,需要被看见,被连接,尤其是孩子。只有被看见,沟通才成为可能。
愿我们的孩子都能拥有父母用心的陪伴。
用户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