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强化“124小组”自主管理的通知
关于强化“124小组”自主管理的通知
“124小组”是我校创建的应用于学生自主管理和互助合作的一种活动管理模式,六年来,在提高常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收到显著效益,形成了鲜明管理特色,受到有关领导、同行的好评,曾在《人民教育》上进行推介。为了弘扬优良传统,努力实现常规管理和教育教学创先争优的目标,决定在全校继续推进“124小组”自主管理,现通知如下:
一、“124小组”的含义及组织形式
“124小组”采取的是“一人带两人,两人带四人”的小组管理方式,将学生按每7人分设一组,组织关系如右图所示,其中A为组长,B为副组长,C为组员。
“124小组”内部A与B之间、B与C之间实行互动管理,主要是A带动B,B对A负责,B带动C,C对B负责,全组对组长负责。
“124小组”适用于班级管理的所有方面。在空间上包括教室、宿舍、食堂、操场等学生集体活动的场所;在内容上涵盖学习讨论、锻炼娱乐、就餐就寝、集会参观等所有方面。分组时根据班级人数、相关场景人数,可对结构作微调。如有10人,则B级增加一个副组长,每个副组长下仍为两个组员,组成“136小组”;如9人,则不增加副组长,每个副组长下增加一个组员,组成“126小组”。微调后名称不变。
二、“124小组”自主管理的意义
1.通过人员编组形成互动管理“链”,使管理行为能层层深入,落在实处。
2.通过管理任务和目标的分解,缩短检查和反馈的时间,提高管理效率。
3.通过组员间、组际间的竞争,引入激励机制,激活学生主体,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、主动性,增强学生力争上游的进取精神。
4.让学生在检查与被检查、帮助与被帮助的角色互换和互动过程中,增加主体意识,提高对各类活动的参与度,培养参与活动的自觉性、自主性。
5.通过互相提示、互相关心、互相帮助,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和合作精神。
6.减轻教师(特别是班主任)的过重负担。
三、用好“124小组”自主管理模式的策略
1.建好小组。不同空间,不同内容,不同学科应采用不同的分组方法。要精心考虑组长的人选,组长在某一方面要具有影响力、号召力,组长要是组员的带头人,而不是老师的“监视器”;要考虑组员与组长间的关系,易沟通,好合作,组员与组长之间不宜有“成见”甚至“过结”。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由组合,或由班委会进行小组的组建,均是可以探索的方法。
各小组可以用组长的名字命名,增强组长及组员的责任感、荣誉感。
2.制订规则。一定要建立“上级”对“下级”和“下级”对“上级”的双向负责责任制,并建立奖惩机制。“124小组”内部是一种“官教兵,兵教兵,兵教官”式互相管理、互相制约的关系,“下级”对“上级”负责的同时还有对“上级”的监督责任,不称职的组长要及时撤换,副组长每两周轮换一次。
3.精心指导。班主任和教师在对全班学生统一要求、指导的基础上,要抓好组长、副组长的培训,指导他们在不同时空和内容下,如何开展本组工作,组织“上级”与“下级”间的互动活动,如何评价鼓励、调动组员参与互动活动的积极性。起初要有总的指导,过程中要有具体的指导,出现问题时要立即着手解决,而不是简单地废止新法,复归老路。
4.增强责任。在“124小组”自主管理模式下,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仍是班级管理的引路人与参与者,而不是旁观者和局外人,不能把一切份内事务都交由学生完成。特别是对学习任务的检查不能依赖学生,要认真检查或抽查A、B、C每一个层次的学生的完成情况。特别提醒:教师的不认真、不踏实的行为方式,必然导致学生的漂浮,时间长了必然暴发问题,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。
5.衔接创新。采用“124小组”自主管理模式是我校“学生自管”的方式固定和内容深化,是“活动育人”的一个载体。使用时,要注意与小班主任负责制、桌长负责制、舍长负责制、值日小校长制、值日班长制、值日小组长制、值日桌长制、值日舍长制等“学生自管”形式的整合与衔接,努力进行班级日常管理模式、管理机制上的探索与创新,务求实效、高效。
海陵中学校长室
二○一○年九月九日
附件:124小组自主管理模式使用的若干要求
用户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