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海陵分社】追寻“大先生”系列活动:青年教师优秀读书日志展评②
教育是薪火相传的事业,青年教师的发展关乎教育的未来。海陵学校始终以“因赤诚而坚守,以纯粹而卓越”的精神为指引,系统推进“天天向上·大先生”成长工程,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理想与专业能力的双重提升。学校努力建设一支“自觉觉人 自渡渡人 自利利人”的“海陵之光”“四有”好教师队伍,以教育理念革新为引领,通过深耕新课程教材、融合数字技术开拓视野,持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。在“想大问题、做小事情”的匠心指引下,教师们既在课堂细节打磨、学生心灵呵护中精进育人艺术,又通过常态化教学反思积淀教育智慧。依托“一师一徒、一师多徒”的精准培养机制,青年教师既传承育人经验,又在读书日志评选中深化实践体悟。这支队伍正朝着“追寻大先生、成为大先生”的目标稳步迈进,教育薪火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蓬勃生机。
在近期举办的青年教师读书日志评选中,涌现出许多优秀案例。教师们以文字记录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思考,既展现了“乐教爱生”的赤子心,也诠释了“学术纯粹”的卓越追求。以下是两篇优秀读书日志的展示。
在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上行走
——读《数学教育概论》有感
刘静
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,我常常在课堂上遇到这样的疑惑:明明精心设计了教学流程,学生的反馈却不如预期;或是反复强调的解题方法,学生依然无法举一反三。张奠宙先生的《数学教育概论》如同一盏明灯,不仅帮我解开了这些困惑,更让我重新审视了数学教育的本质——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思维的培养与文化的传承。
一、数学教育:从“知识”到“素养”的跨越
书中开篇便指出,数学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,而非单纯的知识积累。这一观点让我反思自己过去的教学:是否过于强调公式记忆和题型训练,而忽视了数学思想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?例如,在讲授“一元二次方程”时,我通常直接给出求根公式,要求学生反复练习,然后发现学生在完成当日作业时或许能记住公式并准确运用,但经过一段时间就会逐渐遗忘或记忆出现差错。书中强调,数学教学应还原知识的生成过程,让学生体验“为什么需要求根公式”“公式如何被发现”。受此启发,我更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,在课堂上尝试引导学生由特殊到一般,由已知向未知,通过配方法自主推导公式,虽然耗时更长,但学生理解了背后的逻辑,解题时的灵活度和持久性明显提升。
张奠宙先生对“双基”(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)与“核心素养”关系的论述也令我深思。新课标提出的“三会”(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、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、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)并非对传统的否定,而是在“双基”基础上的升华。这让我意识到,作为教师,需要在扎实训练运算能力的同时,设计更多现实情境问题,让数学从生活中来,到生活中去,加强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。
二、教学策略:平衡“教师主导”与“学生主体”
书中关于“启发式教学”与“探究式学习”的章节让我受益匪浅。以往,我总担心课堂时间有限,倾向于直接讲解结论,但《数学教育概论》指出,学生只有在主动探索中才能形成持久理解。例如,在“轴对称图形”教学中,我原本只是展示图片并给出定义,学生对这一定义的出现略感突兀,现在则改为让学生先观察剪纸、建筑等实物,自主归纳轴对称的性质,再通过小组讨论完善概念。这种转变虽然需要更多课堂设计,但学生的参与度和长期记忆效果显著提高。
此外,书中对“数学错误”的解读也改变了我的态度。我曾将学生的错误简单归因于“粗心”,但张奠宙先生提出,错误背后可能隐藏着认知结构的缺陷。例如,学生常混淆“平方根”与“算术平方根”,实则是未能理解符号的数学意义。这促使我在批改作业时更注重分析错误类型,并设计针对性变式练习,而非一味批评。
三、文化视角:数学的人文价值
最令我触动的是书中对“数学文化”的探讨。数学并非冷冰冰的符号,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在“勾股定理”教学中,我尝试补充《周髀算经》的记载和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故事,学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,觉得数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,而在每一个数学知识的背后都有其深厚的背景,让数学与历史交织,唤醒学生的内在动力。
四、反思与行动:成为终身学习的教师
读完《数学教育概论》,我深感数学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,更是教育的研究者。书中介绍的弗赖登塔尔“现实数学教育”、波利亚解题理论等,为我打开了国际数学教育的视野。我计划进一步研读《数学基本思想18讲》和《怎样解题》,并将书中的理论转化为日常教学的微小改进:
1. 每节课设计一个“问题链”,引导学生阶梯式思考;
2. 每周引入一个数学史片段或现实案例,增强文化联结;
3. 定期记录学生典型错误,形成个性化错题集。
《数学教育概论》让我明白,优秀的数学教学既需要扎实的学科功底,也需要对教育规律的深刻理解。它像一座桥梁,连接着抽象的理论与鲜活的课堂,也连接着教师的现在与未来。作为初中数学教师,我们或许无法立刻改变大环境,但可以从一节课、一个问题开始,让数学教育真正成为“思维生长的沃土”。这条路很长,但有了理论的指引,每一步都会更加坚定。

读《跨学科教学:怎么跨 怎么学》有感
章琪
“欲求教书好,先做读书人”。阅读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,也是教师最长远的备课。近期我阅读了《跨学科教学:怎么跨 怎么学》,受益匪浅,就跨学科教学而言,我们怎样进行不同学科融合?在哪里进行学科融合?与哪些学科进行融合?用什么样的方式融合?书中先进又实用的教学方法,亲切中肯的建议让我如获至宝。
书中强调,跨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“活动拼盘",也不是单纯的“形式点缀”,更不是非必要的“变相加塞”。真正意义的学科融合,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知识关联的发生,是融在知识的关联处,合在知识的共通点;是学生提出问题,分析问题,解决问题中知识巧妙的无缝衔接。作为一名地理教师,我认为在地理课堂中开展跨学科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:
第一,明确跨学科教学目标。在开展地理跨学科教学前,我们不仅需要熟悉本学科的课程标准,还要研读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,比较各学科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,把握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。以地理课程理念作为指导思想,地理知识教学为基础,综合各学科的核心素养,结合学生实际,设定教学目标。这些目标应旨在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,提高跨学科的综合学科素养。
第二,整合课程内容与资源。我们要深入研读教材,寻找可以与地理开展跨学科合作的学科交叉点,思考哪些学科的融入能够对学生获取地理知识有推波助澜,锦上添花的作用。如与语文学科融合,文字是各学科通用的工具,教师可从中挖掘地理知识和地理信息,进行地理课堂与语文的跨学科教学;与历史学科融合,教师可巧妙借助典型的历史知识来辅助地理教学,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,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,使其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。
第三,改进跨学科评价方式。跨学科学习具有复杂性和不易兼容性,因此评价视角要创新,从单一学科转向多学科融合,关注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思考问题、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。我们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,评价要具有过程性和综合性,如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,教师可将评价方式量化为课堂表现、课堂笔记、课后总结完成情况和跨学科综合作业等,全面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获得。
跨学科教学将多个学科有意义地整合起来,它承载着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人才的重任。我们要不断探索创新,提升跨学科教学能力,为学生创造更多优质的跨学科学习机会。
从读书日志的字里行间,我们看到青年教师正以海陵精神为舟,在 “想大问题” 与 “做小事情” 的双向奔赴中,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教育答卷。未来,学校将持续聚焦青年教师培养:优化 “理论学习—实践打磨—反思沉淀”培养闭环,依托读书分享会、跨学科教研等平台,助力教师向研究型转型;深化 “师徒结对”机制,邀请名师与青年教师构建成长共同体,通过精准指导突破专业瓶颈。我们将以更系统的培育体系,让青年教师在教育沃土深耕细作,共同谱写海陵 “大先生” 培育的新篇!

用户登录